一场山洪,10人遇难,2人失联,仅有1人获救。最近,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突发山洪,顷刻间,13名露营人员连同露营器具一同被冲走,甚至连四辆轿车都在山洪过后变成“废铁一块”。这起悲剧再次将“野景点”的安全隐患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类似的悲剧,近年来已屡见不鲜。今年的8月1日,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境内的网红景点“爱心潭”处,6人下水游玩时被水冲走,另5人失联;5月25日,福建泉州安溪县一非旅游景点,一女子在爬山时坠崖身亡;4月19日,云南昭通鲁甸县牛栏江段,因水位骤涨致4人被困、3人遇难……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流量的助推下,一批未经开发的“野景点”被包装成“网红秘境”,它们以未经雕琢的原始风貌吸引游客眼球,被轻而易举地塞进了游客的“打卡清单”。但事实上,这些“野景点”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应急设施、管理维护和专业指引,看起来“十分美丽”,却是名副其实的“死亡陷阱”。
这些悲剧,充分暴露出部分游客安全意识薄弱,对野外环境缺乏基本认知。内蒙古乌盖沟、惠州“爱心潭”等区域,均属未开放的自然河道,既无安全设施,也无应急管理,一旦遭遇山洪、水位骤涨等突发情况,逃生机会渺茫。尽管地方文旅部门多次发布警示,但在流量裹挟下,这些警告往往被淹没在网红攻略的狂欢中。
想要遏制悲剧重演,还需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对平台来说,必须告别“流量至上”的野蛮逻辑,对推荐未开发区域的内容,应强制标注风险警示,并建立审核机制。对职能部门来说,需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可通过强化宣传、物理隔离、无人机巡查、智能预警等方式,提前阻断游客违规进入“野景点”。而广大游客,更要自觉摒弃侥幸心理,任何无视规则的冒险,都是对自我生命的漠视。
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山洪到惠州“爱心潭”溺亡事故,逝去的生命警示我们:真正的探险精神,应建立在对自然的敬畏与专业的准备之上。请记住,再美的风景,也不值得用生命去打卡。敬畏自然、遵守规则、量力而行,才能出入平安。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