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蔈草镇非遗技艺工坊云编房的工作台上。竹编非遗第四代传承人金义琼正手把手指导学员将竹篾与时尚皮革巧妙融合。在她灵巧的手指间,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这位从十几岁开始与竹编结缘的女子,让一门老手艺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竹编结缘半生情
“那时候我看着妈妈编竹编,觉得特别有意思。”金义琼回忆起与竹编的初遇,眼中依然闪烁着孩童般的光芒。
作为竹编非遗第四代传承人,金义琼从小就在祖辈的熏陶下学习竹编。十几岁起,便在长辈指导下学会了选材、破篾、编织等工序。棕叶编织的蚂蚱笼子、竹篾制成的口风琴,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玩具,成为她接触这门手艺的最初契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竹编不仅改变了金义琼的人生轨迹,更为她牵起了美好姻缘。那年她正在家中编织撮箕,她未来丈夫的舅舅偶然来访,看到这个心灵手巧的姑娘,便做起了月老。“就是因为竹编,让我们有了共同话题。”金义琼笑着说。
然而,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由于传统竹编产品样式单一,市场日渐萎缩,为了生计,金义琼不得不随丈夫前往广东、成都等地务工。
“那时候觉得,竹编可能真的养不活一家人。”谈及那段漂泊岁月,她的语气中仍带着些许无奈。
返乡重拾非遗梦
几年后,父亲罹患重病的消息让金义琼毅然决定返乡。为了照顾双亲,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吃店。
“早上炸油条,下午炸饺子,晚上借着灯光编竹编。”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金义琼说,“只要能养活家人,什么苦都能吃。”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2022年。
在政府的鼓励下,金义琼开始尝试在竹编的基础技艺上创新。然而最初的作品“丑得看不得”,这让她备受打击。当地政府随即通过县文化馆送她去湖北利川学习草编和藤编技艺。
“学做桶包时,上面编下面散,气得我差点把桶包丢出去。”金义琼笑着讲述那段在利川学习期间充满挫折的经历。
“幸好当地一位老编织工的悉心指导让我茅塞顿开。“就这样,在老编织工天天“开小灶”的情况下,金义琼慢慢掌握了草编技艺和藤编技艺的技巧,并真正打开了思路。
掌握了新技术后,金义琼创新推出“经纬编织+立体塑形+拼接镶嵌”三大核心工艺体系,将传统平面编织升级为立体艺术创作。2025年6月,金义琼创新推出的蔈草传统编织技艺被评为县级非遗。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通过新老技术的结合,传统竹制品升级为文创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增加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金义琼自豪地说。她还将环保理念融入创作,采用三年生楠竹、天然香茅草与可降解皮革的跨界组合,既保留了竹编的清雅纹路,又赋予产品驱蚊防潮等新功能。
今年6月,在荣昌区举行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主场活动——巴蜀非遗品牌大会上,金义琼的蔈草传统编织技艺入选了《巴蜀非遗品牌机会清单》,成为重点推介项目。
在随后举办的巴蜀非遗大集上,她的展位前人头攒动,成为整个展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展会期间,她共接待咨询客户300余人次,现场成交订单600单。
如今,金义琼的非遗技艺工坊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她的多种编制商品已与多家经销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带动辖区50余位村民实现就近稳定就业。
工坊里,“非遗”的牌匾熠熠生辉,见证着她从“篾匠”到“创客”的华丽蜕变。
“竹子空心有节,藤条柔韧绵长。我们的手艺也要像它们一样,既有坚守的骨气,又有创新的活力。”金义琼说。
这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正如她手中不断创新的作品,在经纬交错间,编织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篇章。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