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捣蛋、不遵守纪律,老师到底该不该管?管轻了没效果,管重了又被家长投诉。这个让全国老师头疼的难题,现在有了“标准答案”。
最近,《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开始实施。这份文件最实在的地方,就是给老师划清了“能做”和“不能做”的边界,让教育惩戒这把“戒尺”,终于有了清晰的刻度。
过去,我们常常看到两种教学极端:一种是老师“不敢管、不愿管”,怕一批评就惹麻烦,结果课堂纪律松散,耽误的是全班孩子的学习;另一种更糟,个别老师情绪上头,用罚站、辱骂甚等方式来“惩戒”,反而伤了孩子的心。
但其实,教育哪能由着孩子胡来?适当的惩戒不是“体罚”,而是帮孩子明确行为边界、认识错误的必要手段。就像种树要修剪枝桠,孩子犯了错,该批评就得批评,该改正就得改正。这不是无理的苛责,是成长路上必须上的一堂课。
四川这份细则,正是要让“管”有底气、有尺度。它明确了哪些行为可以批评教育、哪些方式是被允许的;同时也划了“红线”,体罚、辱骂、刻意孤立,这些绝对不行!这不是给老师戴“紧箍咒”,反而是给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撑腰。
不过,惩戒终究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就像医生开了药还得叮嘱怎么保养,老师惩戒了孩子,更得跟孩子好好沟通: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下次怎么改?要让孩子明白,挨批评不是丢面子,是为了以后做得更好。
说到底,要让这把“戒尺”真正发挥作用,光靠老师还不够。学校得当老师的后盾,支持老师按规则管。家长也得积极配合,遇到问题坐下来,和老师好好商量,一起帮孩子成长,合理的惩戒也许能让孩子更“扛事儿”。
戒尺有尺,教育有度。让老师的腰杆硬起来,把家长的焦虑降下来,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规则与关爱的滋养下,堂堂正正、健健康康成长。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报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