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包的”“666”“做不了一点”这些热梗从孩子口中频频冒出,当“绝绝子”成为万能式赞美,当“栓Q”替代了真情实感,我们不禁要问:在互联网语言浪潮的冲击下,年轻一代与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纽带是否正在松动?最近,江西教师刘小娟的一则短视频给出了答案:堵不如疏,禁不如引,关键在于让青少年在感受网络热梗趣味的同时,更能发现汉语之美、表达之妙。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外衣和文化的载体。先贤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当我们惊叹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沉醉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汉语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然而,当“我势在必得”的自信被简化为“包的”,当丰富多彩的赞美被统一的“666”所取代,这种“偷懒”表达背后,实则是思维深度的消减和表达能力的贫瘠。
热梗的流行并非毫无缘由。其语言极简、鲜活有趣的特点,契合了青少年追求个性、渴望群体认同的心理需求。在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的未成年网民中,这些“梗”如同社交密码,迅速在群体间传播。然而,语言的边界往往就是思维的边界。若年轻一代的思维被禁锢在有限的网络热梗中,他们将如何体会“推敲”二字背后的苦心孤诣,如何感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言锤炼?

面对这一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智慧。刘小娟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不是简单地禁止学生“不要说什么”,而是告诉他们“应该说什么”。她在课间轻松的氛围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样说,我们还可以怎样表达?”这种以立代破的教育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表达习惯,又拓展了他们的语言视野。

语言生态的培育,犹如治理一方水土,需要多方协同耕耘。学校作为主阵地,除了经典诵读、成语接龙等传统形式,还可以创新开展“语言美学”兴趣小组,组织“网络用语与经典表达”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思辨中建立语言辨别力。老师可推行“每日一句”经典分享,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成语典故,体会精准表达的成就感。家庭则应营造优质的语言环境,通过制定“亲子阅读时间”,每周共读好书,交流心得;还可开展“见闻分享”,鼓励孩子用丰富语言描述生活体验。社会平台更需积极履责,算法推荐不能唯流量是从,而应增加优质语言文化内容曝光,设立“规范用语”提示机制。媒体可策划“汉语之美”系列节目,让青少年看到除了“网红”之外,还有更多优秀语言文化值得追捧。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网络用语。语言自古就是流动的活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创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健康的语言生态既包容时代创新,更坚守文化根脉。让青少年在“破梗而出”的同时,能够自信地使用“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鲁迅先生曾说,“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守护语言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基因。当广大青少年既能畅游网络空间,又能深耕语言沃土,中华文明一定能焕发出更加蓬勃且强劲的生命力。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报第20200806期
